重磅!2024中国财政大揭秘:谁在狂欢?谁在瑟瑟发抖?
導語:關鍵之年,中國現代化穩步前行
2024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嚴峻複雜形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紮實推動高質量發展,全年主要發展目標順利完成,中國式現代化邁出新的堅實步伐。
財政政策:積極有為,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各級財政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加力、提質增效,有效落實存量政策,推動出台並紮實實施一攬子增量政策,狠抓預算執行管理,強化宏觀政策協同,有力促進經濟回升向好和高質量發展。
多措並舉,落實財政政策
一是加力落實存量和增量財政政策。保持較大財政支出力度,安排赤字規模4.06萬億元,全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超過28萬億元。順利發行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加強資金使用監管。用好增發國債資金,加強災後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支持項目超過4萬個。及時研究出台一攬子財政增量政策,加快實施進度。明確與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標準相銜接的稅收政策,推進專項債券支持土地儲備和收購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等工作。提高國家獎助學金資助標準並擴大政策覆蓋面,上調國家助學貸款額度、調減貸款利率。2024年國慶節前向1100多萬困難群眾發放一次性生活補貼。
聚焦高質量發展,財政積極支持
二是紮實推動高質量發展。積極支持科技強國建設,中央本級科技支出、基礎研究支出大幅增長。發布支持製造業、科技創新、企業兼併重組的稅費優惠政策指引。組織開展製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啟動實施新一輪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財政獎補政策。統籌資金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擴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實施範圍,實現三大主糧保險全國覆蓋、大豆保險有序擴面。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支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惠及民生,財政積極作為
三是積極支持辦好民生實事。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繼續超過10萬億元,推動各地下沉財力,兜牢“三保”底線。延續實施降低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費率等階段性政策。推進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促進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提高小學、初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補助國家標準,加強營養膳食補助資金使用管理和監督檢查。提高城鄉居民全國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以及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增加優撫對象等人員撫恤和生活補助。支持應急搶險救援及受災群眾救助。
防範風險,財政保駕護航
四是更大力度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多渠道統籌化債資金資源,推進落實一攬子化債方案。安排1萬億元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總額一次批覆、分配一次到位、分年安排實施,履行法定程序後次日即向各地下達置換額度。支持融資平台改革轉型。協同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疊加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專項資金、稅收政策等工具,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深化改革,提升財政管理水平
五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和財政管理監督。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制定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並抓好落實。在財政部等16個中央部門率先開展零基預算改革試點,推動打破支出固化格局。建立促進高質量發展轉移支付激勵約束機制,引導地方發展產業、涵養財源。全面實施水資源費改稅試點。開展財會監督專項行動。完成會計法修訂。依法對普華永道恆大地產審計項目開展專項檢查。
一、財政收支總體平穩,預期目標基本實現
2024年,財政收入恢復性增長,比上年增長1.3%。各級財政部門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加大支出強度,社會保障和就業、教育、農林水、科學技術等重點領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預算執行情況較好。
(一)財政收入保持恢復性增長態勢,總體符合預期
2024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9702億元,比上年增長1.3%。受國內需求不足、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等因素製約,以及2023年年中出台的減稅政策翹尾減收等特殊因素影響,2024年1-9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下降1.2%。隨著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的一攬子增量政策落地見效,社會信心有效提振,部分主要經濟指標有所回升,財政收入增幅由負轉正、逐月回升,帶動全年收入實現小幅增長。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0436億元,比上年增長0.9%;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119266億元,比上年增長1.7%。
2024年,全國稅收收入174972億元,比上年下降3.4%。其中,國內增值稅下降3.8%,國內消費稅增長2.6%,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下降1.6%,個人所得稅下降1.7%。全國一般公共預算非稅收入44730億元,比上年增長25.4%,主要是部分中央單位上繳專項收益和地方多渠道盤活資源資產等拉高非稅收入增幅約24個百分點。
(二)財政支出保持較大強度,重點領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各級財政部門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加大支出強度,保持較大財政支出規模。2024年,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84612億元,增長5.6%。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40720億元,增長8.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43892億元,增長5.2%。持續優化支出結構,強化重點領域支出保障。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2114億元,增長8.6%;教育支出42076億元,增長4.5%;農林水支出27045億元,增長12.4%;城鄉社區支出21742億元,增長5.9%;科學技術支出11505億元,增長7.7%。
(三)落實黨政機關習慣過緊日子要求,確保財政資金規範高效使用
堅持黨政機關習慣過緊日子,從源頭上做好預算編制,從嚴控制預算安排,樹立零基預算理念,打破支出固化格局,建立能增能減、有保有壓的預算分配機制。嚴控一般性支出,大力盤活閒置資產資源,勤儉辦一切事業。嚴格實施“三公”經費限額管理,強化預算執行約束,嚴把支出關口。按季度評估中央部門過緊日子情況,將過緊日子評估結果與部門預算安排掛鉤,推動部門精打細算、勤儉節約。持續保持財會監督高壓態勢,防範和查處違規記賬、擅自截留、非法挪用等問題,加大通報和處理力度,充分發揮警示震懾作用。
二、存量和增量財政政策協同發力,助力經濟回穩向好和社會大局穩定
組合使用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債、稅費優惠等政策工具,提升宏觀調控的精準性和有效性。按照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圍繞化風險、惠民生、促發展實施一攬子增量政策,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一)加快落實存量財政政策
一是順利發行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科學設置債券品種,綜合考慮項目建設週期和國債市場需求,既滿足項目建設需要,又防止資金沉澱,節約資金成本。根據國務院批覆的期限品種結構,合理安排發行計劃,及時公開有關發行信息,加強與有關部門協調配合,順利完成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任務。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其中:7000億元用於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3000億元用於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強化資金使用監管,建立健全全生命週期管理制度,實行專戶管理等。
二是加快4萬億元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指導地方加快專項債券發行使用,加強調度,按旬通報工作進度。截至2024年12月25日,4萬億元新增專項債券發行完畢(含2023年結轉額度5000億元)。其中,安排8000億元新增專項債券補充地方政府性基金財力,支持地方化解存量債務風險和清理拖欠企業賬款等。發揮專項債券支持重大項目和帶動擴大有效投資作用,2024年專項債券投向項目4萬餘個;各地專項債券用作項目資本金超3500億元,主要集中在交通基礎設施領域,重點用於國家重大戰略項目。
三是全面落實稅費優惠政策。強化對企業技術創新政策支持,持續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科技成果轉化稅收減免、支持科技創新進口稅收優惠等政策,加強對製造業企業技術改造的政策支持,制發《我國支持科技創新主要稅費優惠政策指引》等,推動稅費政策高效直達創新主體。制定支持橫琴、河套、前海等粵港澳大灣區開發開放平台的稅收政策,擴大海南自貿港“零關稅”商品範圍,促進區域協調新發展。
四是管好用好增發國債資金。加強2023年增發國債資金使用管理,根據工作進展和項目儲備等情況,及時將資金撥付到位。合理確定補助政策,適當提高對災後恢復重建、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等領域,以及主要受災地區補助比例。督促地方各級財政部門切實加強對本地區增發國債資金的監督管理,緊密跟蹤資金使用情況。組織各地監管局建立“線上跟蹤+線下核證”常態化監管機制,保障資金科學、規範、安全使用。
(二)出臺實施一攬子財政增量政策
一是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債務風險。在允許2029年及以後年度到期的棚戶區改造隱性債務按原合同約定履行償還責任、盤活5000億元地方政府債務結存限額、2024年起連續5年每年安排1000億元新增專項債券等化債支持政策基礎上,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經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中央財政進一步加大化債支持力度,一次性增加1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2024-2026年每年安排3000億元,履行法定程序後次日即向各地下達置換額度。在政策協同發力下,2028年底前地方需消化的隱性債務總額從24.3萬億元大幅降至7.3萬億元,累計可節約利息支出約6000億元。
二是加大對重點群體保障力度。將高校國家獎學金獎勵名額翻倍,提高本專科生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資助標準,提高中央高校研究生學業獎學金中央財政支持標準,提高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資助標準,擴大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覆蓋面;調整完善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將本專科生、研究生每生每年最高貸款額度由16000元、20000元分別提高至20000元、25000元,貸款利率由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減60個基點調整為減30個基點,2024年共發放貸款約755億元。國家獎助學金提標擴面、助學貸款提額降息惠及學生1400多萬人次。在國慶節前向特困人員、孤兒等困難群眾發放一次性生活補貼,下達補助資金94.5億元。
三是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下達資金107.8億元,支持地方保障性安居工程相關工作。調整優化住房交易契稅優惠政策,將享受契稅1%低稅率優惠的面積標準由90平方米提高到140平方米,支持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明確與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標準相銜接的增值稅、土地增值稅優惠政策,取消普通住宅標準的城市,對建造銷售增值率不超過20%的普通標準住宅繼續免徵土地增值稅;北京市、上海市、廣州市、深圳市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標準後,與全國其他地區適用統一的個人銷售住房增值稅政策,對該城市個人將購買2年以上(含2年)的住房對外銷售的,免徵增值稅。優化徵管政策,將各地區土地增值稅預徵率下限統一降低0.5個百分點,減輕房地產企業財務壓力。2024年四季度,房地產業增加值增長1%,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銷售額同比實現正增長。
四是研究發行特別國債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提升銀行穩健經營和信貸投放能力,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三、堅持供需兩端協同發力,紮實推動高質量發展
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持續優化財政政策供給,加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一)支持擴大國內有效需求,推動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一是推進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安排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同時出台設備更新貸款財政貼息政策,支持交通運輸等領域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等工作,特別是加大汽車報廢更新、家電產品以舊換新補貼力度,明確資金使用負面清單,讓“真金白銀”直達消費者。政策實施後,帶動四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8%,比三季度加快2.1個百分點。2024年,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增長15.7%,比上年提高9.1個百分點;汽車、家電以舊換新分別超過180萬輛、3200萬台,消費品以舊換新帶動相關產品銷售額超1.3萬億元。
二是支持啟動現代商貿流通體系試點。中央財政對試點城市給予定額補助,其中直轄市4億元左右,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3億元左右,其他地級市2億元左右,支持打造一批城鄉統籌發展、輻射帶動力強、供應韌性好的現代商貿流通節點城市,發揮在促進消費、保障民生方面的作用。通過競爭性評審,天津、上海等20個城市納入首批支持範圍。2024年,中央財政共下達補助資金51億元,支持建設現代商貿流通體系項目196個,帶動投資254億元,促進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和批發零售業轉型升級。
三是深入推進縣域商業建設行動。繼續安排資金37.9億元,充分發揮縣城樞紐和鄉鎮節點作用,支持完善縣域商業體系建設,推動農村消費和農民收入雙提升。2024年,我國鄉村消費品零售額達7.7萬億元,同比增長4.3%,增速高於城鎮1.9個百分點。
四是開展縣域充電設施補短板試點。首批選取67個試點縣,持續提升農村地區新能源汽車應用環境,激發新能源汽車消費潛力。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繼續保持良好勢頭,實現全年銷量9286.6萬輛,較上年增長35.5%,佔國內汽車總銷量的比重首次突破40%。
五是發揮政府投資帶動放大效應。統籌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超長期特別國債、2023年增發國債等政府債券資金,加大重點領域投資,帶動擴大社會有效投資。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7000億元,重點支持科技創新、新型基礎設施、減排降碳、加強民生等經濟社會薄弱領域補短板。
(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
一是推動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堅持把科技作為重點領域予以優先保障,著力優化科技投入結構,進一步向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國家戰略科技任務聚焦。支持“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啟動實施。以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為重點,支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二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落實支持企業創新的稅費優惠政策,持續激發經營主體創新活力。啟動實施新一輪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獎補工作,中央財政下達資金31.17億元,支持1039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啟動實施第二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工作,通過競爭性評審,將中山、無錫等36個城市納入第二批試點範圍,中央財政累計下達資金17.65億元。探索建立政府採購合作創新採購制度,推動解決科技成果轉化難問題。實施科技創新專項擔保計劃,加大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對科技創新類中小企業風險分擔和補償力度,將單戶企業的擔保金額上限由原來的3000萬元提高到5000萬元,撬動更多金融資源支持科技創新。
三是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通過製造業轉型升級基金、先進製造產業投資基金、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引導社會資本投向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加大對“卡脖子”領域支持力度,累計帶動社會資本投入超過2萬億元。啟動製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工作,中央財政下達資金30億元,通過評審將30個城市納入首批試點,支持開展數智及綠色技術改造,推動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帶動全國2024年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同比增長5.2%。優化完善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首批次新材料保險補償政策。
(三)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助力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一是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實施。支持打好藍天保衛戰。下達大氣污染防治資金340億元,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治理等重點工作。2024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29.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全國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7.2%,同比上升0.7個百分點。支持打好碧水保衛戰。下達水污染防治資金267億元,比上年增長3.9%,強化對長江、黃河流域的保障力度,紮實推進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積極推動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改革,探索創新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補償模式,有效拓展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深度和廣度,協調推動7省新建8個跨省機制。2024年,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達到90.4%,首次超過90%。支持打好淨土保衛戰。下達土壤污染防治資金14億元,推動土壤環境風險持續有效管控,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力保障,農用地土壤環境狀況總體穩定。
二是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系統推進。新設立“三北”工程補助資金並下達120億元,支持林草濕一體化保護修復、鞏固防沙治沙成果、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補償等。下達資金129.5億元,加快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下達資金12.5億元,支持地方開展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範工程,實施受損山體和地表植被恢復。下達資金20億元,支持沿海城市開展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持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下達資金154.65億元,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強森林資源保護修復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等,全方位支持林業草原生態保護修復。
三是碳達峰碳中和穩步推動。研究建立與“雙碳”目標相適應的財稅體制。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繼續強化對重點行業領域低碳轉型、碳匯能力鞏固和提升等重點領域的保障力度。推動設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專項資金,2024年下達資金85億元,推動超9000萬台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規範化環保化拆解。發揮國家綠色發展基金等政府投資基金撬動引導作用,引導社會資本加大對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等重點領域投入。加快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推動生產要素向綠色低碳領域傾斜。
四是支持全面綠色轉型邁上新台階。落實節能產品和環境標誌產品的優先採購、強制採購政策,政府採購節能環保產品規模佔同類產品採購規模的比例接近85%。將支持綠色建材促進建築品質提升政策的實施城市從51個市(市轄區)擴大到101個市(市轄區),綠色建材產品種類從75種增加到108種,引領建築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四)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區域協調發展,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
一是持續完善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財稅支持政策。綜合運用轉移支付、政府債券、稅收等政策工具,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建設、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等重大戰略,推動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出台推動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若干財稅政策。加大對革命老區、邊疆地區等重點地區和特殊類型地區支持力度。
二是繼續支持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2024年中央財政下達獎勵資金400億元,增強各地落實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財政保障能力,推動各地區為農業轉移人口提供與當地戶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
三是紮實有序推進城市更新行動。通過競爭性評審,2024年首批支持15個城市,重點向超大特大城市和長江經濟帶沿線大城市傾斜,中央財政撥付補助資金1000億元,支持地下管網更新改造、污水管網“廠網一體”建設改造、市政基礎設施提升改造、老舊片區更新改造等。
(五)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鄉村全面振興有力推進
一是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拓展。保持過渡期財政幫扶政策總體穩定,繼續多渠道強化鞏固銜接工作投入保障,中央財政安排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1770億元,較上年增加20億元,繼續向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等重點地區傾斜。督促指導地方保持中央財政銜接資金用於產業發展的比例總體穩定,統籌支持脫貧勞動力和防止返貧監測對象接受技能培訓、參與以工代賑等,促進脫貧群眾持續增收。健全資金項目常態化監管機制,紮實開展銜接資金績效評價工作,並加強評價結果運用。2024年,脫貧人口務工就業規模超過3300萬人,超額完成年度目標,脫貧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二是推動鄉村產業加快發展。促進農業產業深度融合發展,重點支持新建2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5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100個農業產業強鎮,並對延續項目繼續予以支持。有效發揮政府採購作用,指導“832平台”與脫貧地區共同打造“平台+政府+企業”產銷對接模式,推動脫貧地區鄉村特色產業升級發展。2024年,全國各級預算單位累計採購脫貧地區農副產品106.93億元,帶動數百萬農戶增收。
三是鄉村建設和治理紮實有序推進。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支持加厚高強度地膜、全生物降解地膜使用推廣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引導地方因地製宜推進農村改廁。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重點推進中小河流和重點山洪溝治理、小型引調水工程建設等,逐步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實施農村公益事業建設財政獎補政策,落實以財政投入為主 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制度。
四是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得到更好支持。通過競爭性評審,確定新一批55個示範縣,2024年中央財政下達補助資金25億元,對示範縣予以定額獎補,推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助力建設美麗鄉村。
(六)堅持統籌發展與安全,糧食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有效提升
糧食安全根基進一步夯實。一是支持深入實施藏糧於地戰略。安排1214.85億元,穩定實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大幅提高新建高標準農田項目中央補助水平。支持有關省份開展鹽鹼地綜合利用試點。支持東北地區深入推進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和實施保護性耕作措施,支持有關地區因地製宜推進耕地休耕輪作。二是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支持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實施新一輪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2024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75%。實施小麥“一噴三防”補貼。支持實施集中育秧設施建設。三是支持加強農業防災減災救災。2024年中央財政下達資金469.49億元,及時應對洪澇、乾旱、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等災情影響。四是強化重要農產品安全有效供給保障。實施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補貼政策,實施擴種油菜補助。在全國範圍內支持開展糧油規模種植主體單產提升行動。支持推廣甘蔗、天然橡膠良種良法技術。支持提升奶業大縣生產能力,強化生豬牛羊及水產品供給保障。五是推進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六是切實保障農民種糧收益。支持適當提高小麥、早籼稻最低收購價,繼續實施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和稻穀補貼政策。全面實施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有序擴大大豆完全成本和種植收入保險範圍。全年撥付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647億元,支持我國農業保險保費規模達1521億元,為1.47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超5萬億元。七是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加大產糧大縣獎勵力度,資金規模實現“十九連增”。統籌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
能源資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大力支持煤層氣、頁岩氣、致密氣等非常規天然氣開發利用,中央財政繼續安排清潔能源發展專項資金,按照“多增多補、冬增多補”的原則,鼓勵有關地方和中央企業加大非常規天然氣開發利用力度,推動非常規天然氣佔國內天然氣供應量比例近40%。支持能源儲備體系建設,科學合理確定儲備品種和擴充儲備規模,引導有關企業加大投入,增強能源儲備能力。
(七)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外貿外資基本盤有效鞏固
一是積極發揮關稅調控作用。實施年度關稅調整,2024年1月1日起,對1010項商品實施低於最惠國稅率的進口暫定稅率,降低低碲鍺錠、燃料電池用氣體擴散層等國內短缺的資源、關鍵設備和零部件進口關稅,加快推進先進製造業創新發展;對部分抗癌藥、罕見病藥的藥品和原料等實施零關稅,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自2024年12月1日起,給予與我建交的43個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我國成為實施這一舉措的首個發展中大國和世界主要經濟體。對原產於尼加拉瓜、厄瓜多爾、塞爾維亞、洪都拉斯的部分進口貨物實施協定稅率,促進對外貿易發展。
二是切實做好出口退稅工作。精準落實出口退稅政策,除“兩高一資”(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等產品外,其他絕大部分產品均按照徵稅稅率足額退稅。完善啟運港退稅政策,進一步將中歐班列及西部陸海新通道有關樞紐、重要貨源地和邊境口岸納入啟運港退稅政策實施範圍,新增鄭州、重慶、成都等城市鐵路場站為啟運港,新增二連浩特、滿洲里、綏芬河鐵路口岸等為離境港,並擴大沿海主要港口啟運港退稅政策輻射範圍。
三是開展離岸貿易印花稅優惠政策試點。自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對註冊登記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及臨港新片區的企業開展離岸轉手買賣業務書立的買賣合同免徵印花稅,支持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離岸貿易。
四、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實增強
堅持在高質量發展中增進民生福祉,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持續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全面推進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推動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改善。
(一)推動就業保持基本穩定
一是強化就業資金支持保障。2024年,中央財政下達就業補助資金667.4億元,支持地方落實社會保險補貼、職業培訓補貼、公益性崗位補貼等就業創業扶持政策,並繼續推進實施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提升示範項目,帶動全國就業服務能力整體提升,全年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200萬人。
二是加大援企穩崗力度。延續降低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費率,繼續實施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就業見習補貼提前發放等階段性穩崗政策。積極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穩崗作用,通過提供融資增信,
本文 zebra091.com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www.zebra091.com/post/1711.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